化腐为奇,徐州成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修复标杆
来源:徐州日报 时间:2018-10-30 11:41 热度: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通讯员 陈砚池 摄
倡议设立世界城市日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中提出,“城市应尊重自然、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综合治理……共同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由于长期超强度地采煤采矿采石,给徐州留下大量大面积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生态疮疤”触目惊心。近年来,徐州市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面貌改善上做好“大文章”,不断加大采煤塌陷地、宕口修复治理与利用力度,逐步弥补历史生态欠账,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化腐为奇:“城市之废”变“城市之肺”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历史,至今形成了37.83万亩塌陷地,占全市面积的2.15%,主要分布在贾汪、铜山、沛县、泉山、鼓楼、丰县6个(县)区,其中最大沉陷深度4.5米,平均沉陷深度0.9米,给当地遗留严重的生态包袱。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是十多年前人们对煤炭主产区之一贾汪区的印象。当时该区域塌陷地坑塘遍野,天灰水黑、地陷房裂,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这也是徐州众多矿区的一个缩影。
2008年,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徐州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贾汪潘安湖区域成为首批重点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地方之一,省财政下拨1.7亿元资金。该项目原是传统的采煤塌陷地整理,但财政捉襟见肘的贾汪区却拿出5亿元“抛砖引玉”,通过各种途径融资20余亿元,大手笔开发潘安湖湿地,拉开了百年矿区生态转型历史性的壮丽大幕。
2013年潘安湖一期工程完工开放,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至2014年,只用半年时间又完成潘安湖二期工程的建设。5年间,先后投入50亿元,整个项目开发面积达52平方公里,开园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大小19个湿地岛屿,成为徐州新的生态明珠和城市名片,形成“南有云龙湖,北有潘安湖”的格局。
除了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也是徐州城市生态之殇。
秋日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珠山宕口遗址公园,人们踏上木质栈道,沿山势向上,两侧花草掩映,红叶如火。栈桥上、瀑布前、柳树下,处处都有新人在拍婚纱照。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是一片废弃的采石场。此处珠山海拔140米,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无序开采,直至资源枯竭形成废弃矿山,不但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还破坏城市环境。
“这些地方,不治理就是一个大疮疤,将成为徐州城市发展的心头之痛。破坏容易,治理起来却相当困难,但我们最终克服了修复难题。”想起当初修复治理时的情景,徐州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负责人石广明感叹道。
上述实例只是徐州推进生态修复的精彩缩影。通过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应用科技成果,同时借鉴国外城乡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经验,徐州市现已相继完成一批重大生态改造工程:在采煤塌陷地治理方面,完成泉山九里湖、沛县安国湿地等工程项目,先后整治采煤塌陷地20万亩,使各类塌陷地变成了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在采石宕口治理方面,徐州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2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其中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被誉为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让徐州城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2017年12月12日,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视察,就选择了徐州。习近平总书记在徐视察潘安湖塌陷地整治情况时,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强调“塌陷区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变废为宝:荒弃之地变珍贵资源
贾汪主城区内占地229亩的五号井安置小区曾是韩桥煤矿的一个采空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采煤塌陷地分类进行地基加固,使之达到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用地标准,现在这里已是一处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安置住宅小区。
开展采煤塌陷地治理,徐州还有另一种重要模式——塌陷地建筑利用。
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丁陈建教授介绍,施工队通过注入粉煤灰与水泥混合浆的方式,使采空区地面不再沉降,以达到土地再利用的目的。“五号井安置小区,229亩地共打了7万多个注浆管,每亩治理成本在6万元左右,而作为商品地出让,每亩价格已超过了100万元,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全市塌陷区面积巨大,那里坑塘遍野,地陷路断。但世上没有绝对的无用之物、废弃之地。面对日渐逼仄的建设空间,徐州市将它们当做宝贵资源予以激活。
2001年11月,徐州工业园区在采煤塌陷区域崛起。至目前,当地利用5000亩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地,建设了20多万平米的棚户区安置小区,建成18万平米高标准厂房以及“六横七纵”13条道路。经二次产业转型,吸引了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竞争力日渐增强。
近日天气逐渐变凉,而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建设依然如火如荼。江苏师范大学徐州科文学院新校址工地上,数排建筑已陆续“封顶大吉”。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张超伟介绍,该科教创新区总规划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全部为煤矿采空区。他们依靠中国矿大与国土部门的技术帮助,从去年10月份开始灌浆、打桩、建设,到今年9月份已交付徐州科文学院使用一部分教学楼、宿舍和食堂,明年可全部搬过来。经过一年多施工,建在采塌区上的这一科教创新区现已初见雏形。
占地33平方公里的泉山经济开发区全部利用原徐矿集团庞庄煤矿塌陷地开发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休闲宜居旅游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引进综合物流园、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特种机器人项目等18个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就业岗位16900个。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介绍,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431个,置换建设用地5.71万亩,已成为全国露采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利用面积最大、技术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独树一帜:“徐州经验”享誉国内外
靠自己的技术治理,徐州市在全国创造了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徐州模式、徐州经验。2017年7月,徐州被批准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
当前,徐州市已成立“城市双修”领导小组,构建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从总规、控规、专项规划等层面全面融入“城市双修”理念,以整体性、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统筹引导,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以此重塑生态格局、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山水特色、提高城市品质,探索总结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徐州市城市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赞誉。现在联合国人居署希望徐州成为继德国鲁尔区之后世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并在城市治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与徐州市达成了合作共识,决定由徐州牵头制定生态环境修复国际导则,系统总结徐州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为“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由于长期超强度地采煤采矿采石,给徐州留下大量大面积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生态疮疤”触目惊心。近年来,徐州市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面貌改善上做好“大文章”,不断加大采煤塌陷地、宕口修复治理与利用力度,逐步弥补历史生态欠账,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化腐为奇:“城市之废”变“城市之肺”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历史,至今形成了37.83万亩塌陷地,占全市面积的2.15%,主要分布在贾汪、铜山、沛县、泉山、鼓楼、丰县6个(县)区,其中最大沉陷深度4.5米,平均沉陷深度0.9米,给当地遗留严重的生态包袱。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是十多年前人们对煤炭主产区之一贾汪区的印象。当时该区域塌陷地坑塘遍野,天灰水黑、地陷房裂,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这也是徐州众多矿区的一个缩影。
2008年,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徐州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贾汪潘安湖区域成为首批重点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的地方之一,省财政下拨1.7亿元资金。该项目原是传统的采煤塌陷地整理,但财政捉襟见肘的贾汪区却拿出5亿元“抛砖引玉”,通过各种途径融资20余亿元,大手笔开发潘安湖湿地,拉开了百年矿区生态转型历史性的壮丽大幕。
2013年潘安湖一期工程完工开放,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至2014年,只用半年时间又完成潘安湖二期工程的建设。5年间,先后投入50亿元,整个项目开发面积达52平方公里,开园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大小19个湿地岛屿,成为徐州新的生态明珠和城市名片,形成“南有云龙湖,北有潘安湖”的格局。
除了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也是徐州城市生态之殇。
秋日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珠山宕口遗址公园,人们踏上木质栈道,沿山势向上,两侧花草掩映,红叶如火。栈桥上、瀑布前、柳树下,处处都有新人在拍婚纱照。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是一片废弃的采石场。此处珠山海拔140米,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无序开采,直至资源枯竭形成废弃矿山,不但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还破坏城市环境。
“这些地方,不治理就是一个大疮疤,将成为徐州城市发展的心头之痛。破坏容易,治理起来却相当困难,但我们最终克服了修复难题。”想起当初修复治理时的情景,徐州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负责人石广明感叹道。
上述实例只是徐州推进生态修复的精彩缩影。通过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应用科技成果,同时借鉴国外城乡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经验,徐州市现已相继完成一批重大生态改造工程:在采煤塌陷地治理方面,完成泉山九里湖、沛县安国湿地等工程项目,先后整治采煤塌陷地20万亩,使各类塌陷地变成了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在采石宕口治理方面,徐州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2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其中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被誉为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让徐州城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2017年12月12日,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视察,就选择了徐州。习近平总书记在徐视察潘安湖塌陷地整治情况时,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强调“塌陷区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变废为宝:荒弃之地变珍贵资源
贾汪主城区内占地229亩的五号井安置小区曾是韩桥煤矿的一个采空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采煤塌陷地分类进行地基加固,使之达到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用地标准,现在这里已是一处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安置住宅小区。
开展采煤塌陷地治理,徐州还有另一种重要模式——塌陷地建筑利用。
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丁陈建教授介绍,施工队通过注入粉煤灰与水泥混合浆的方式,使采空区地面不再沉降,以达到土地再利用的目的。“五号井安置小区,229亩地共打了7万多个注浆管,每亩治理成本在6万元左右,而作为商品地出让,每亩价格已超过了100万元,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全市塌陷区面积巨大,那里坑塘遍野,地陷路断。但世上没有绝对的无用之物、废弃之地。面对日渐逼仄的建设空间,徐州市将它们当做宝贵资源予以激活。
2001年11月,徐州工业园区在采煤塌陷区域崛起。至目前,当地利用5000亩工矿废弃地和采煤塌陷地,建设了20多万平米的棚户区安置小区,建成18万平米高标准厂房以及“六横七纵”13条道路。经二次产业转型,吸引了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竞争力日渐增强。
近日天气逐渐变凉,而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建设依然如火如荼。江苏师范大学徐州科文学院新校址工地上,数排建筑已陆续“封顶大吉”。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张超伟介绍,该科教创新区总规划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全部为煤矿采空区。他们依靠中国矿大与国土部门的技术帮助,从去年10月份开始灌浆、打桩、建设,到今年9月份已交付徐州科文学院使用一部分教学楼、宿舍和食堂,明年可全部搬过来。经过一年多施工,建在采塌区上的这一科教创新区现已初见雏形。
占地33平方公里的泉山经济开发区全部利用原徐矿集团庞庄煤矿塌陷地开发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休闲宜居旅游业、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引进综合物流园、汽车文化主题公园、特种机器人项目等18个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就业岗位16900个。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介绍,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431个,置换建设用地5.71万亩,已成为全国露采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利用面积最大、技术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独树一帜:“徐州经验”享誉国内外
靠自己的技术治理,徐州市在全国创造了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徐州模式、徐州经验。2017年7月,徐州被批准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
当前,徐州市已成立“城市双修”领导小组,构建起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从总规、控规、专项规划等层面全面融入“城市双修”理念,以整体性、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统筹引导,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以此重塑生态格局、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山水特色、提高城市品质,探索总结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徐州市城市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赞誉。现在联合国人居署希望徐州成为继德国鲁尔区之后世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标杆,并在城市治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与徐州市达成了合作共识,决定由徐州牵头制定生态环境修复国际导则,系统总结徐州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为“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 陕煤曹家滩矿业公司: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024-06-17
- 关于发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验收规范》等11项行业标准的公告2024-06-17
- 按下废弃矿山“绿色重启键”2023-03-22
- 全国政协委员王金南:加快推动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2023-03-17
- 淮北市:从“乌金之城”到“公园美城”—— 生态立市,绿色蝶变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