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空区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省政府研究室重磅调研: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的“贾汪样本”

来源:群众杂志 时间:2019-01-21 15:35 热度: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贾汪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
      省委书记娄勤俭考察贾汪,要求把贾汪的局部经验变成徐州的整体面貌,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转化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动力,创造生态建设的经验和典型。
      省长吴政隆多次到贾汪考察,要求贾汪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最新一期《群众》刊发省政府研究室的调研报告,认真总结贾汪绿色转型经验。值得阅读!


      贾汪区曾是百年煤城。2011年,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贾汪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密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区、国家绿化模范区、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成为自觉践行“两山”理念的成功典范,为全省和全国加快绿色转型提供了“贾汪样本”。
      01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82个、治理面积近7万亩,将“生态伤疤”变成湿地景观、沃野良田、宜居宜业宜游福地。特别是潘安湖、月亮湖、小南湖等湿地景区,湖水盈盈,鱼翔浅底,杨柳依依,飞鸟群集,令人神往。
      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2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3%,比2011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山体层林叠翠、林相多变,城乡风掠绿波、满目葱绿,重现绿水绕城、人水相亲的“泉城贾汪”风采。好山好水好风光与新城新区新农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02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巨变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彻底结束“地下为主、一煤独大”的历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贾汪徐州工业园区、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大运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洞山休闲度假区等重要功能板块生机勃勃,成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徐贾新型工业化走廊成为徐州工业经济主阵地,装配式住宅结构产业爆发式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建成现代设施农业12.5万亩,成为上海等大城市的“菜篮子”基地。
      03居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
      煤矿关闭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累计安置失业矿工5.1万人,适龄安置率达到94%,再就业矿工迎来崭新美好生活。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完成比例达到86%,建成15个采煤塌陷搬迁集中居住点,塌陷地数万户群众喜圆“安居梦”。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创新实施“社会主义大家庭”集中托养农村弱势群体模式,矿区居民享受到主城区保障待遇。区内人口净流出变为净流入,城镇人口五年前不足6万人,现在增加到16万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徐州市贾汪区凤鸣海风景区,图自徐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百年煤城,生态之殇。绿色转型,百姓之福。综合考察贾汪的创新实践,我们发现,曾经的贾汪,深受生态破坏之困,深受环境污染之害,人民群众求变、求绿、求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痛下决心,坚守初心,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主动学习浙江嘉善绿色发展经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推进采煤塌陷地绿色转型。
      着力推进生态转型,变采煤塌陷地为生态宜居乐园
      在资源枯竭地区推进绿色转型,补齐生态短板是首要任务。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贾汪区抓住突出矛盾,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再造。
      持续推进塌陷地治理工程。2011年以来,贾汪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累计投入27亿元,大力实施“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改变了惨不忍睹的塌陷状况。
      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最严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常年积水深度8米左右,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经过生态治理和景观再造,形成4000多亩开阔水面和2000多亩湿地景观,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被专家誉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典范和标杆。
      持续推进荒山造林工程。贾汪境内有大小山头283座,山体多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山高坡陡、缺水少土,植被生存环境极差,生态条件恶劣。贾汪区学习塞罕坝精神,积极向荒山进军。没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没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硬是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山林,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绿衣裳”,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绿化造林的样板工程。
      持续推进碧水绕城工程。大力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入城”水生态建设工程。多渠道投入1亿多元,疏通“断头河”、死水河,治理黑臭河,畅通水循环,建设“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形成“河流绕城、湖水映城、水网织城”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实现了青山抱城、绿水绕城。
      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变百年煤城为绿色发展热土
      推进绿色转型,重点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核心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贾汪区走“生态+”路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增强绿色发展能力。
      推动生态+工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以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招大引强。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乘用车等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生态+农业。围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依托大运河现代都市农业长廊,打造长达27公里的农谷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出“莓好甜园”草莓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果蔬品牌。
      推动生态+旅游业。提升旅游品质,完善景区服务配套功能,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引进国内高端旅游管理集团对景区进行专业化运营。塑造旅游品牌,围绕贾汪“四滑一漂”特色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打造精品线路,借势徐州、台儿庄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强强联手,提升旅游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推动生态+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深化与恒大集团、绿地集团等领军企业合作,发展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建设高端养老养生基地。开通至上海洋山港班轮航线,成为徐州双向开放重要平台和仓储物流新高地。
      着力推进社会转型,变“矿竭人去”为“贾汪真旺”
      生态环境破坏,是民生之患、民生之痛。贾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生态化,生态社会化,构建生态型社会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推进老城区改造,累计改造棚户区38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城市东进战略,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体系和一批城市综合体。主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大力开展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活动,乡村环境发生根本性改观,涌现出马庄村、磨石塘等一批特色田园美丽乡村。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农村文化大礼堂等十大工程,全面实现城乡市场化保洁、供水管网、道路亮化全覆盖,一个个乡村变成美丽风景线。构建现代交通通达体系,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完善应急防范机制。积极开展平安守护工程,维护江苏北大门良好形象。构建起网格化治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推进机制转型,变被动性应急处理为系统化长效治理
      推进绿色转型,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制。贾汪区围绕“生态立区”战略,着力完善生态治理制度,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和后果严惩,让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完善“源头严防”制度。严格实行项目建设环评审批制,把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报批的前置条件,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对不符合产业政策、选址不当、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坚决不要黑色GDP。
      近五年,先后否决亿元以上不符合环保的项目20余个。完善“过程严管”制度。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和污染防治体制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体制机制创新。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建立区镇村三级上下对应、层层衔接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区、责任到人、监管到位、执法规范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
徐州市贾汪区鹿楼村大洞山景区,图自徐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贾汪区持之以恒推进绿色转型,硬是在采煤塌陷地成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之路,创造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都带来了有益启示:
      1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两山”理念作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贾汪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彰显了“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自然产品、生态产品,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历史性变革,只有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活内生动力,形成强大合力。
      贾汪的实践表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保障。推进绿色转型,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动绿色转型真正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3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坚守初心作为根本追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员干部不可或缺、必须坚守的神圣职责。贾汪区推进绿色转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曾经多年垫底,干部群众背负强大精神压力。
      但是,持续奋斗,久久为功,终于实现绿色转型历史性突破。实践表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和人民希望,赢得最后胜利。
      4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依靠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既是人民的热切期待,也必须依靠人民共同创造。
      贾汪的实践表明,面对绿色转型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压力,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折不扣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把党和政府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