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理论之压密注浆理论
来源:未知 时间:2018-12-03 09:43 热度:
土体压密注浆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早期用于工程,但没有对其原理进行研究,直到1969年格拉夫(Graf)才提出压密注浆的概念。1970年米切尔(Mitchell)研究了压密注浆的机理。1973年布朗(Brown)和沃纳(Warner)论述了压密注浆力学及应用。
压密注浆适应于加固比中砂细的砂土和能够充当排水的黏土,其优点是对最软弱土区起到最大的压密作用。在美国已采用了40多年,广泛应用于沉降建筑物的抬升,提高桩尖承载力,加固土石坝,控制隧洞掘进引起的地层位移等方面。
压密注浆是用极稠的浆液(坍落度<25 mm),通过钻孔挤向土体,在注浆处形成球形浆泡。浆体的扩散靠对周围土体的压缩。钻杆自下而上注浆时,将形成桩式柱体。浆体完全取代了注浆范围的土体,在注浆邻近区存在大的塑性变形带;离浆泡较远的区域土体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土的密度明显增加。压密注浆的浆液极稠,浆液在土体中运动是挤走周围的土,起置换作用,而不向土内渗透。其不像渗透注浆,浆液渗入土颗粒间空隙内,将土颗粒包围胶结起来,压密注浆的注浆压力对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只使浆体周围土体发生塑性变形,远区土体发生弹性变形,而不使土体发生水力劈裂,这是压密注浆与劈裂注浆的根本区别之处。
压密注浆过程中,刚开始注浆时,浆柱的直径和体积较小,压力主要是径向的也就是水平方向。随着浆柱体积的增加,将产生较大的向上压力,压密注浆的挤密作用和上抬力对沉陷基础加固和抬升是非常有效的,现场观测发现,紧靠浆泡处的密度并不增加,但离浆泡0.3-1.8 m内有挤密作用,在这个压密带内,距浆泡愈远,则挤密愈差。对非饱和土挤密较明显;对饱和土,浆泡引起超孔隙压力,待孔隙压力消散后土的密度才会提高。浆柱体的形状在均匀地基中是球形和圆柱形,在不均质地基中,浆柱大都呈不规则形状,浆液总是挤向不均地基中的薄弱土区,从而使土体的变形性质均一化。浆柱体的大小受地基土的密度、含水量、力学特性、地表约束条件、注浆压力、注浆速率等因素控制。
压密注浆适应于加固比中砂细的砂土和能够充当排水的黏土,其优点是对最软弱土区起到最大的压密作用。在美国已采用了40多年,广泛应用于沉降建筑物的抬升,提高桩尖承载力,加固土石坝,控制隧洞掘进引起的地层位移等方面。
压密注浆是用极稠的浆液(坍落度<25 mm),通过钻孔挤向土体,在注浆处形成球形浆泡。浆体的扩散靠对周围土体的压缩。钻杆自下而上注浆时,将形成桩式柱体。浆体完全取代了注浆范围的土体,在注浆邻近区存在大的塑性变形带;离浆泡较远的区域土体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土的密度明显增加。压密注浆的浆液极稠,浆液在土体中运动是挤走周围的土,起置换作用,而不向土内渗透。其不像渗透注浆,浆液渗入土颗粒间空隙内,将土颗粒包围胶结起来,压密注浆的注浆压力对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只使浆体周围土体发生塑性变形,远区土体发生弹性变形,而不使土体发生水力劈裂,这是压密注浆与劈裂注浆的根本区别之处。
压密注浆过程中,刚开始注浆时,浆柱的直径和体积较小,压力主要是径向的也就是水平方向。随着浆柱体积的增加,将产生较大的向上压力,压密注浆的挤密作用和上抬力对沉陷基础加固和抬升是非常有效的,现场观测发现,紧靠浆泡处的密度并不增加,但离浆泡0.3-1.8 m内有挤密作用,在这个压密带内,距浆泡愈远,则挤密愈差。对非饱和土挤密较明显;对饱和土,浆泡引起超孔隙压力,待孔隙压力消散后土的密度才会提高。浆柱体的形状在均匀地基中是球形和圆柱形,在不均质地基中,浆柱大都呈不规则形状,浆液总是挤向不均地基中的薄弱土区,从而使土体的变形性质均一化。浆柱体的大小受地基土的密度、含水量、力学特性、地表约束条件、注浆压力、注浆速率等因素控制。
相关文章
- 注浆理论之电动化学注浆理论2018-12-03
- 注浆理论之劈裂注浆理论2018-12-03
- 注浆理论之压密注浆理论2018-12-03
- 注浆理论之渗透注浆理论2018-12-03
- 开采沉陷理论之剖面函数法2018-10-26